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面向国家制造强国战略需求和全球智能科技发展前沿,聚焦打造面向未来、无处不在、自主探索、持续进化且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智能体”,服务人类社会的未来变革。学院的组建,是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科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也是对国家重大需求的积极回应。
学院由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智慧纳米机器人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院、航空航天系、光源与照明工程系、超越照明研究所等多家单位整合而成,其创建历程充分体现了深厚底蕴与新兴力量的融合。航空航天系的前身力学专业肇始于1958年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先生创建的数学系力学专业,2008年被纳入大型客机国家重大专项参研单位,2015年更名航空航天系,历经六十余年发展形成以院士领衔的师资体系,构建起“顶天立地”的学科格局,破解空天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国家培养了两院院士等顶级人才。光源与照明工程系的发展源于1960年,蔡祖泉教授带领团队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只高压汞灯等多类光源,开启了中国光源技术的飞跃。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集聚一批世界机器人研究的顶尖科研队伍,以智能计算、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及应用工程的交叉为突破点,研究智能机器人信息处理与控制、核心器部件、系统集成与应用等理论与技术。近年来,学校成立了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智慧纳米机器人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院、超越照明研究所等新兴科研机构,聚焦前沿领域,汇聚顶尖人才,开展创新研究。如今,学院集聚优势力量,形成了一个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创新平台,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一批专业背景多元、学科结构合理、富有学术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152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位教师105人,包括两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3人、正高级职称50人,副高级职称43人,另有工程师10人。学院国家级杰出人才比例超过25%,包括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6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1人次,上海市人才计划入选者28人次。
学院拥有大型客机集成技术与模拟飞行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智能机器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智能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智能视觉计算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综合能源系统人工智能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碳化硅半导体功率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北斗智慧应用创新研究中心、上海视频技术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智能系统人因工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9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荣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科技成果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学院主动对标重点企事业单位及市场重大需求,已成立多家校企联合实验室,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先后承担机器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人工智能国家2030等重大项目。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为支撑,构建以“课程改革—科创实践—选拔机制”三位一体的拔尖人才培养路径。学院设有智能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应用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通过多学科协同和多领域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具备宽广视野、坚实数理与人工智能基础,能够融合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的“干细胞式”拔尖人才。秉持“理工融合、知行并重”的育人理念,学院建立了“本研融通”的人才培养路径,开设了面向未来的跨学科系列前沿课程。学院已与17家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领域的头部企业,例如宇树科技、节卡机器人、英特尔、欧普照明、中国商飞等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合力打造集协同育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产学研用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实现自我价值。
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发展空间广阔、路径多元。升学深造方面,广泛进入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包括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下属院所等,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深入探索前沿科学与技术领域。就业方面,涵盖智能开发和制造企业,如华为、大疆、中芯国际、特斯拉等;科技企业如腾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在中央和地方选调生、国内一流高校等关键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受到各类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此外,部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与服务,展现了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强大潜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