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福建泉州落幕。学院博士后胡治国凭借《超越照明——任意光环境系统与人因健康照明技术引领者》项目,在“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组别中脱颖而出,荣获创新赛金奖。

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超越照明——任意光环境系统与人因健康照明技术引领者
项目负责人:胡治国
指导老师:戴奇 教授
团队成员:黄滢滢、袁士东、杨军、张万路、梅时良、居家奇
随着当前健康照明成为行业热点,如何实现全天动态的光健康方案并有效落地应用是一个技术难题。团队潜心攻关,构建起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该体系包括三大创新支柱:一是自主研发的智能多色混光调控技术与软件,能精巧地平衡多个相互制约的照明参数,精准计算出符合节律健康、视觉舒适等特定需求的优质光谱;二是基于环境实时调控的目标光谱匹配技术,可实现光谱的高保真“复制”与“粘贴”,并能有效校准环境干扰,确保设计目标在真实场景中的精准落地;三是一套普适性极强的光健康硬件模块和基于大量人因实验的循证实验数据库,通过单一模块集成多种功能,以可控的成本实现国产化替代,可灵活集成于各类灯具,满足多场景应用需求。
目前,这一技术成果已成功落地应用。为多个横跨高端制造、科技与消费电子领域的头部企业提供了超过二十项技术服务,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赢得了市场认可。尤其在教室照明这一关乎青少年视觉健康的细分领域,与头部照明企业合作的应用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技术也凭借卓越的性能与可靠性,成功承接国家重大项目,展现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力量。
参赛体会
本次大赛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是全国博士后最大的国家级比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学技术前沿、产业发展需求,设置创新赛、创业赛、揭榜领题赛、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4个赛组,每组7个赛道: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石油化工、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其他行业。除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每组3个金奖外,其他赛组赛道只评出2个金奖、4个银奖和6个铜奖,竞争非常激烈。
本次大赛含“博”量极高,项目负责人都是在站或已出站的博士后,甚至不乏教授、博导。众多项目都是积累了数十年的科研成果,具有“真家伙”和“硬科技”,背后也有极为强大的团队支持。作为一个刚入站3个月的博后萌新,本次参赛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
创新赛是参与人数最多的赛组,每个专业赛道平均有80-90个项目,这是我参加所有创新创业类比赛中竞争最激烈残酷的一次。非常幸运能够从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赛道的82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夺得金奖。

参赛过程
紧张忙碌。10月24日是我的生日,当天随学校团队乘坐飞机前往福建泉州参赛,乘务组还为我送上了祝福和蛋糕,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体验。抵达泉州后一直处理工作,到25日凌晨1点才有时间备赛和修改路演稿,那时已经开始紧张了。尽管是25号下午比赛,当天上午我也去现场观摩了其他选手的路演,当看到每个赛组场外大屏幕上实时更新滚动的比赛成绩,紧张的情绪进一步增长。8分钟路演时间是非常紧凑的,没有按时讲完是比赛的大忌。前期练习中我常常超过8分钟,所以比赛当天拼命练习,生怕自己讲不完。值得庆幸的是,下午的比赛我只用了7分45秒,并做了非常好的收尾,不仅从容淡定地完成了7分钟的专家问答,还取得了小组第一!创新赛要比3天,我在第一天完赛,在高兴和激动之余,悬念也保持到最后,因为既有担心被反超的煎熬,又有对夺金的期待,无论如何,当天的比赛结果也是我最好的生日礼物!
深感自豪。复旦大学代表队有非常好的传统,也在前两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赛前学校人事处博后办邀请了往届全国金奖选手,为我们作经验分享,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复旦人的传承。今年比赛开幕式上,刘玉普老师作为首届大赛的金奖获奖代表和唯一代表上台讲话,让我看到了复旦人的底气和自信源于学校的沃土和底蕴。我非常自豪,也下决心要在本次大赛把这份自信和荣誉传承下去。此外,今年是复旦建校120周年,也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建立40周年,今年能获奖显得意义非凡。

参赛体会
可行性。参赛的每个团队都有非常厉害的技术和成果,但少有团队深入产业并形成广泛合作。复旦的光源与照明工程系有40年的历史积淀,与产业深度融合,给我们的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给了我们充足的底气。现场的评委专家不仅关心技术本身,更关心项目已有的应用案例和用户反馈,以及是否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易懂性。项目路演中,科研人容易陷入“技术自恋”,缺少市场思考,而专家们更喜欢我们一针见血、言简意赅地表达出项目的创新之处。谁能够真正解决痛点,让大家看到切实可用的未来前景非常重要。
创新创业经历
这个项目最开始是从我的博士课题的科研需求出发的,我们需要实现不同照明参数的精确调节,从而满足单一变量控制下的研究目标。然而,经过调研后我们发现市面上没有匹配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因此,在戴奇教授带领下,团队攻关多年并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我们开发了一套“任意光环境系统”,能够实现光谱连续调节、光分布灵活改变并随时间编程动态变化,从而能够满足任意环境的需求目标。此外,我们围绕人因健康照明技术,做了很多底层机理的论证实验,有很多研究数据去支撑照明的最终效果,这也是很多企业所不具备的。
当实验室搭建好这套系统后,多家照明、显示的头部企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我们也有了第一笔订单,并陆续为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和产品。在交付过程中,我们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迭代产品和技术,逐渐才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产业化路径。而本次比赛所呈现内容是我们团队这几年心血的结晶。
我们实实在在地从实验室出发、从需求出发然后走向了产业化落地应用,并且得到了市场验证,落地应用了很多显示度很高的案例。能够取得如今的成绩,得益于导师戴奇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他始终教导我们“要长期坚持做有价值的科研和应用”。同时,我们始终秉持乙方心态,对客户的各类要求都努力去思考解决,在一次又一次的产业化合作和项目落地中,我们充分了解了市场动态、甲方思考问题的角度和需求,又不断地迭代产品和技术。今天的成绩都是长期坚持做正确的事带来的正反馈!
此外,在做产业化的同时,我从博一开始就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过程中遇到很多投资专家的各类提问。在解答过程中,也会进一步促进我对商业逻辑、客户群体、未来发展的全方位思考。不仅学会了如何呈现科研成果,也不断积累了不同维度的商业知识和技能,这些都促使了我们在产业化和落地应用方面取得成绩。
关于产业化的建议
广泛交流。一是和头部企业交流合作,以便充分了解行业动向。二是可以多参加一些大型的创新创业比赛。比赛是为了看到不同的思维角度、项目呈现方式和运营模式,了解投资人对自身科研成果及其市场前景的看法,有利于在做后续科研创新时及时调整,避免闭门造车。
总结凝练。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但要及时总结真正解决了哪一个技术难题和市场痛点,实现的效果和得到的收益到底是什么,以及面向的受众是谁,如何撬动潜在客户等等。如果能够思考和总结清楚这些问题,我相信离产业化就非常近了。太多很好的技术,因为没有抓准应用场景和受众对象,常常停滞于技术的钻研,缺少对市场的检验和反馈。
大胆去干。创新创业对于任何团队都没有清晰的路径。产业化应用落地,没有一模一样可借鉴参考的案例。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自身优势和技术特点,尽早动起来、大胆干起来!科研人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执拗,但这也往往会丧失机会。紧密结合产业,了解市场需求,遇到问题拨乱反正及时调整,产业化的路线才会逐渐清晰起来。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当下就是最好的时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去干才能发现问题、找到路径,畏手畏脚容易停滞不前。
验证闭环。在最小的范围内尽早验证商业闭环,例如卖出去产品和技术,知道市场反馈后再进一步调整。成功的应用会让人有继续下去的信心!
获奖体会
创新创业类比赛会培养人多维度的技能,凝练成果并通俗易懂地表达,让非专业的人理解其中的价值十分重要。此次获奖只是最开始的一小步,真正决定产业化项目的成功,是未来孵化出的企业能走多远。
新工科的科研成果不应只停留在论文,更应该面向产业解决实际问题。既要仰望星空研究前瞻性突破性技术,又要脚踏实地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实现真应用。希望有意向将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老师和同学们能够更加大胆地投身于创新创业的事业中来!
创新创业是新工科人需要培养的意识和能力,我们要将自己的科技成果变为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正如金力校长所说,复旦人要“无功利之用、有经世之用、擅务实之用、堪复兴大用”。
未来在国家十五五规划引领下,我们将继续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奋斗,相信经过一代代科研人的努力,我们国家的科技一定会引领世界!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