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认知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提出的细粒度医疗信息融合新范式成果被Information Fusion期刊录用

时间:2025-09-18来源: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

  • 首页  学术科研  科研成果认知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提出的细粒度医疗信息融合新范式成果被Information Fusion期刊录用

近日,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认知与智能技术实验室(简称CITLab)撰写的题为《MedAide: Information Fusion and Anatomy of Medical Intents via LLM-based Agent Collaboration》的学术论文被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Information FusionIF)录用,2020级直博生杨鼎康、2023级硕士生魏金杰和2021级直博生李明程为第一作者,张立华教授为通讯作者。


论文简介

近年来,大语言模型与信息融合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智能化诊疗与辅助决策成为可能。在实际的临床场景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对话往往涉及多模态信息(语言描述、医学影像、病史数据等),并且存在复杂的诊疗意图和跨阶段的信息关联。然而,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单模态输入或浅层的意图识别,对诊疗全流程的系统性建模不足,导致模型在面对复杂医疗语境时表现出鲁棒性差、泛化能力不足、可解释性有限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这些问题会带来显著挑战。例如,在诊前阶段,患者的描述可能存在不完整或模糊性;在诊断阶段,疾病的复杂性要求模型具备跨任务、多意图的整合能力;而在用药和诊后环节,模型需要结合医学知识库和个体化差异做出合理建议。复杂医疗意图建模和多智能体协作机制的缺失,往往导致诊疗辅助系统难以在真实环境中落地。

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提出了MedAide框架,这是一个基于多智能体协作的医疗信息融合框架,通过结构化的意图抽取、动态的意图匹配和轮转式的智能体协作机制,显著提升了医疗大模型在复杂诊疗任务中的表现。其核心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一种正则化引导的信息抽取机制,通过正则化约束实现多模态医疗信息的结构化抽取,能够有效识别和分离关键诊疗因素(如主要症状、并发因素、药物背景等),提升了对复杂医疗场景下语义的细粒度建模能力,相比传统信息抽取方法,其能减少冗余信息和模糊语义带来的干扰,使得下游模型能够更精准地捕捉诊疗意图;(2)设计了一种动态意图原型匹配机制,借助原型表示动态对齐患者输入与医疗知识库中的多意图表征,确保模型在跨任务迁移与未知场景下依然具备较强的泛化能力,其能够在诊前问诊、疾病诊断、药物推荐和诊后随访等多环节任务中实现统一建模,突破了以往方法局限于单一任务的不足;(3)提出了一种轮转式智能体协作机制,构建了分别负责诊前信息抽取、诊断推理、药物咨询和随访反馈的多个智能体,并通过轮转和动态协作的方式共享信息、递归推理,其不仅提升了系统的鲁棒性,还显著增强了任务执行的解释性与可控性。


1 MedAide框架结构图


综合实验结果表明,MedAide在多个医疗基准任务(包括诊前问诊、诊断、用药咨询和诊后随访)上的系统实验表明,MedAide框架在准确性、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方面均显著优于现有方法。在专家医生评估与GPT-4o自动化评估的双重验证下,MedAide不仅在客观指标上表现优异,还在临床合理性、语义解释性和患者体验方面获得了更高评价。这一框架对于辅助规培医生的临床决策训练、提升患者的医疗咨询体验、增强诊疗全流程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2 Pre-Diagnosis数据集上的对比实验结果


3GPT-4o评估情况下的对比实验结果


4 专业医生评估情况下的对比实验结果


结合当前 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对高保真模拟诊疗系统的需求,MedAide框架能够作为核心算法模块,为未来的智能诊疗和医学教育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多模态医疗大模型在真实临床环境中的落地与应用。



延伸阅读

认知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原智能感知与无人系统实验室)隶属于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近年来一直在机器直觉、人机物融合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物理仿真与数字孪生、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行为识别与情感分析、智能机器人与无人系统、脑机解码与脑启发人工智能以及智慧医疗、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展交叉创新研究,相关学术成果发表于Nature,中国科学,TPAMIRALNeurIPSCVPRICCVECCVAAAIACM MMICRA以及IROS等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与会议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