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邯郸校区光华楼东辅楼202吴文政报告厅隆重举行。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院长姜育刚,学院党政班子成员、教师代表、院友代表、全体毕业生及家属亲友等近400人出席毕业典礼。典礼由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副书记柴宏宇主持。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学院院长姜育刚代表学院向毕业生寄语。姜校长强调,创新学院成立作为学校第三次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为了聚集优势学科,进一步服务国家科技发展和战略所需,汇聚更多学科顶尖资源,加速学科交叉融合与有组织创新,培养具有新工科创新创业能力的未来发明创造人才。面向未来,他向即将奔赴人生新征程的毕业生们分享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同学们成为新工科拓荒的“原型机”。敢于破学科之界,做科技革命、产业变革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边界之上自由行走、在未知领域勇敢开拓。敢于破虚实之界,既要善于在“虚”中发现复杂工程问题,又要在“实”中应对工程挑战,避虚向实,以虚强实,用知识和技能提升实践效率。敢于破校企之界,敏锐察觉真问题、真需求,把准智能制造的时代脉搏,与学校一起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二是希望同学们成为中国参与智能竞速的“真引擎”。当国际竞争从“信息革命”迈入“智能革命”,与国际同行竞速并进的当代中国早已成为智能制造赛道上崛起的“创新引擎”。生逢其时的同学们要用“长期主义”眼光看待技术和社会,不囿于眼前热点,不沉迷于表层喧嚣,勇于提出根本性问题,寻找影响深远的解法,为中国智造凝聚更大的能量。三是希望同学们成为智能时代的“文明工程师”。当智能革命加速演进,技术的力量前所未有地影响人类社会。面对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公平、安全等挑战,仅具备技术能力已不足以胜任复杂时代的工程实践。要将人文关怀融入工程设计,以负责任的姿态预见技术的社会后果,回应不同群体的真实需求。要始终坚守工程师的道德底线与社会责任,用温度与智慧推动技术向善,让每一次创新都照亮世界的角落。
典礼上,毕业生代表向导师、任课教师以及辅导员老师献花,感谢他们在求学路上的答疑解惑和同行相伴。
学院副院长张立华宣读“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2025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名单”。
甘中学老师、谈丽贞老师、徐凡老师、张万路老师和方虹斌老师,为赴基层的选调生和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代表佩戴相辉校友章。
本科毕业生代表陈祺钰回顾了四年在复旦的学习与成长,从课堂上的求知探索,到实验室里的科研初试,再到校园生活的点滴温情,串联起属于首届新工科本科生的独特记忆。她感谢学院提供的广阔成长平台,鼓励大家铭记“复旦人”的精神底色,把握时代机遇,在智能制造的广阔舞台上奋勇前行,做引领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研究生代表杨鼎康博士回顾了从军人到科研工作者的转变经历,分享了在复旦开展学术研究的点滴。他通过研发国内首个儿科大语言模型诊疗助手,认识到科研要面向国家需求,扎根实际问题,融合跨学科力量。站在人生新起点上,他代表毕业生向学院、导师和亲人致以感谢,并期待大家勇担时代使命,在智能浪潮中续写复旦人的荣光。
临别之际,全体毕业生为学院精心准备了一份纪念品,硕士毕业生张雨蕙上台展示并介绍纪念品。学院党委书记仇棣代表学院接受纪念品,并在纪念品左上角粘贴创新学院院徽。
学位授予环节,姜育刚副校长和各位教师代表为2025届毕业生拨穗。
最后,毕业典礼在悠扬的校歌中圆满结束。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首届毕业生们蓄势启航,怀抱热忱理想,勇攀技术高峰。强国建设,智造担当。愿创新学院学子以理想为舵,以实干为桨,于智能浪潮中勇立潮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澎湃的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