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动态

AI赋能科技伦理治理 —— 研究院伦理审查智能体“一鉴”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时间:2025-07-28来源: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

  •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AI赋能科技伦理治理 —— 研究院伦理审查智能体“一鉴”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25年7月26日,上海——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 2025)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合作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屈炜、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王国豫教授,共同发布了全球首个专为科技伦理审查打造的AI智能体系统——“一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一鉴”(英文名 Mirror)寓意以科技之“镜”,洞见潜在风险,为科技创新守住伦理底线,守护人类尊严。

“一鉴”由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等多家院系和科研机构协同研发,并获得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科技创新加速,伦理治理先行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全国科代会上强调,“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引发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和伦理挑战,完善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与监管框架。

进入“AI for Science”时代,人工智能加速科研创新与知识突破,同时也对伦理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伦理审查是确保负责任创新的重要环节。中国的伦理委员会经历了从医疗领域向全科研领域的拓展,也逐步建立起从机构伦理委员会到区域(省市级)伦理委员会和国家伦理委员会的多层级伦理审查与报备体系。近年,《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和《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等多部文件陆续出台,确立了“伦理先行”的基本原则。伦理委员会顶层设计、管理规范、能力建设也在不断完善,逐步升级,我国正在迈向科技伦理治理的新阶段。

随着国家对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伦理审查任务也随之激增,审查的效率与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能否反哺伦理治理,从而促成“科技与伦理治理”的携手共进,这已然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议题。

 “一鉴”:全球首个伦理审查智能体系统

由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牵头,联合多家院系与科研机构,率先推出全球首个伦理审查智能体“一鉴”,为我国科技伦理治理提供高效、规范、可信赖的智能辅助系统。

“一鉴”的大脑是基于高质量伦理审查数据微调的专用大模型,深度掌握各类伦理规范与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一鉴”集成了规则更新器、规则图构建器、规则匹配器和规则审查器四大核心模块。系统能够定期自动抓取、提炼最新政策法规,构建分层分领域的伦理规则知识图谱,并针对待审查的项目资料高效精准匹配相关规则。依托检索增强生成技术,“一鉴”可智能切分文档内容、分析合规性,自动标注伦理风险等级,提供详细解释与原文定位,最终生成专业伦理审查报告,为伦理专家提供有力决策支持。

尽管“一鉴”背后的专用伦理审查大模型仅有80亿参数,但其在审查准确性和专业性上已超越国内主流开源模型及国际先进闭源模型。目前,“一鉴”系统已在复旦大学及附属中山医院试点应用,获得伦理专家的高度评价,成为可信赖的伦理审查智能助手。

“一鉴”智能体的开发全过程严格遵循国家及复旦大学的伦理规范与数据保护要求,支持本地化私有部署,确保数据不上网、不出域、不留存,全面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合规。

持续进化,打造全球科技伦理智能基石

面向未来,项目团队将不断提升“一鉴”的跨域泛化能力和动态响应水平,推动智能伦理审查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高伦理风险领域的深度应用,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助力构建更加精准、高效、智能的全球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服务人类福祉。

新文科建设的新探索

“一鉴”亦是复旦大学新文科建设的初步成果,是AI赋能人文学科的创新实践。“一鉴”团队汇聚了来自哲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顶尖学者,以建成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多学科交叉创新平台为使命,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的理论体系、政策框架与技术标准,引领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学术前沿与实践范式。未来团队还将在科技伦理学科的跨学科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持续探索,为新文科建设和构建我国科技伦理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努力,为全球科技创新筑牢坚实的伦理底线。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