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动态

微光有智,微体有能:在复旦探索未来智能边界

时间:2025-06-19来源: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

在宏大的人工智能叙事之外,真正改变未来世界的,往往是看不见的微光与微体。从量子点到纳米薄膜,从一束光子的调控,到一个智能器件的响应,这些小尺度的奇迹正悄然构筑起智能体科技的新边疆。

在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两位年轻学子正在微观世界中默默深耕。他们的研究不仅属于材料物理,更指向智能感知、未来计算与柔性电子等跨学科方向的汇流。


连接材料与智能:刘晓燕同学探索量子点的微光世界

 “在纳米尺度下,光不再只是光。”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2022级智能光电方向本科生刘晓燕同学专注于低维半导体光电材料的基础研究,主攻量子点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我们希望材料不仅仅‘亮’起来,而是‘懂’得如何亮——懂得何时、如何、为何响应外界。”她致力于开发具有可控带隙的量子点材料,通过掺杂调控和表面修饰等手段,显著提升其在光探测和人工视网膜等领域的响应性能与稳定性。

为了深入理解量子点的行为机制,她多次在纳米实验平台上开展多光谱测试,逐步搭建起量子点组装-调控-响应的研究框架。“每一个量子点,都像是一个微型智能单元,它能感知、能计算,未来或许还能执行更多功能。”

在她眼中,量子点不仅是科研对象,更是未来智能材料制造的关键单元。


纳米薄膜的构筑者:张子煜同学让器件“有感知、会决策”

 “纳米薄膜之所以值得我们投入,是因为它蕴含的价值太‘厚’重了。”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智慧纳米机器人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院2021级卓博生张子煜同学的研究方向是高性能纳米薄膜光电探测器,在导师梅永丰教授的指导下,他目标是将薄如蝉翼的薄膜材料变成具有自主感知与计算能力的“微型智能体”。

张同学的研究聚焦于纳米薄膜自组装行为与二维材料/纳米薄膜异质结的界面工程,通过设计纳米薄膜图案结构,材料堆叠方式和界面电荷行为,实现纳米薄膜微结构的按需设计,开发具有高速响应、多维光信息灵敏的光电探测器。他希望未来这些器件能够被集成到光通信系统、可穿戴终端、智能机器人,甚至植入式生物芯片中。

 “我们不是单纯提升灵敏度,而是要赋予器件一定的自主判断能力和多维度信息处理能力。在未来的具身智能系统中,我们希望每一个传感单元都需要‘会想一点’,而不是被动采集。”

张同学曾在几次国际会议上展示纳米薄膜可见-红外探测器阵列样品,引起了多加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关注。

他相信纳米薄膜光电探测器的每一步探索和优化,未来都将是智能系统边界的更广阔的延伸,"纳米精微处见乾坤,智能方寸间纳寰宇。"


让智能从“微处”发生

从刘同学探索的量子点,到张同学构筑的纳米薄膜,这些“微小”的科研工作,正共同回应着智能体发展所需的“感—知—决—行”链条。他们研究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本体,却为未来智能体提供了“感觉器官”“视觉皮肤”“自适应神经元”的可能。

他们,是复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中最年轻的一代研究者。

他们的研究,是机器人之“眼”、之“皮肤”、之“神经”的新起点。

他们的目标,是在最小的尺度上,点燃最远的未来。

复旦,正在为“智能边界”赋予新的定义——不在体积,而在功能;不在尺寸,而在灵魂。



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2025年招生方案


分享文章